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,他因推行仁义所以获得了霸主地位,但同样是因为仁义让他一败如水。有人将宋襄公的这番举动称为“宋襄公式的愚蠢”,这样讲究竟有没有道理呢?实际上这是一个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的问题,宋襄公推广仁义并没有错,他的失败也不能全部归结于“仁义”二字。只是因为宋襄公最后失败了,所以才会被他人拿来大做文章,起码放在当时的环境宋襄公还是收获了尊重。
古人讲究仁义,但是,若在战场上,仁义还有用吗?
春秋五霸,在乱世中彰显英雄本色,尽显其卓越才能,深为后世所传颂。称雄霸主必有其非凡之处,他们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意志,卓绝的胆识和谋略在历史的舞台上,出演雄踞一方的霸主角色。春秋霸主雄才伟略,但也略显不同,五霸之一的宋国国君宋襄公,自古以仁义见称。
但就是如此注重仁义的一个人,其结果是:以仁义赢得了霸主地位,但是,却也因仁义而一败涂地。
早在宋襄公继位的时候,他就曾显示出其仁义的品行。作为嫡子身份的宋襄公理应继承王位,但是,他却一再的想把王位让给庶子身份的子鱼,兄弟俩没有像历朝历代那样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斗,而是互相谦让,品德高尚为人们所赞扬。
宋襄公被称作霸主,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,说他名不副实,不能算是真正的霸主,因为,他至始至终也没能当上真正意义上的诸侯盟主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死后,齐国内部乱作一团,齐桓公的儿子们为争抢王位互相残杀。
齐桓公生前,曾把公子昭托付给讲求仁义的宋襄公,于是,宋襄公号召诸侯发兵齐国,拥立公子昭作为齐国的国君。之后,宋襄公率领四国人马一路打到齐国,齐国人里应外合,迎接公子昭坐上了王位,成为了齐孝公,宋襄公也因此名声大起。
齐桓公死后,宋襄公也想像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盟主,确立其霸主地位,成就一番霸业。当时,他的威望和实力还不足以称霸,可是,宋襄公却不这样认为,他认为:自己做了拥立齐孝公这件惊天大事,足以在诸侯中树立起威信,一定可以会盟诸侯,当上盟主。
于是,自信满满的宋襄公于公元前六三九年,以盟主的身份自居召集诸侯会盟,没想到,认为盟主地位非己莫属的宋襄公却遭到了楚成王的暗算,结果被囚禁了起来。后来,被释放回国的宋襄公对楚国是耿耿于怀,但是,碍于楚国的强大,他只得忍气吞声。
不久,宋襄公听说郑国与楚国走得很近,于是,就想把气撒在郑国身上。
公元前六三八年,宋襄公率兵攻打郑国,郑国向楚国求救,宋军与楚军在泓水交战。面对强大的楚军,宋襄公认为凭借自己的仁义之军,定能大败不仁不义的楚军。目夷劝他乘楚军不备定能取胜,他却一意孤行,非要讲什么仁义,要等楚军过了河布好阵再开战。
结果就是,在强大的楚军的攻击下,宋军很快溃败。此时,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,宋襄公却教训道:“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,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,同时,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。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,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。”
此战中,宋襄公也中箭受伤,于次年伤重而死。
这就是一心讲求仁义的宋襄公,仁义非但没有给他带来盟主的地位,却让他因仁义最终搭上了自家的性命。
一鸣惊人的春秋霸主楚庄王,刚即位时沉溺声色,不问政事,一朝崛起,使楚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称霸中原,让人赞叹不已。齐国称霸的时候,楚国向北发展的势头一再被齐国遏制,不得已,它把目标转向了东面,这样逐步吞并了东部的一些小国,楚国也变得越来越强盛。
之后,齐国国力日渐衰落之时,楚国又把目标转向北面,开始与实力强大的晋国进行争霸战。起初,楚国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屡遭挫折,但是,楚庄王的锐气并没有削减,相反,他采取一系列积极有利的措施,敢于任用善于进谏的贤臣,虚心接受大臣的建议。
并且,他还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实力,积极进行对外扩张,先是收复南方蛮夷部落,又击败宋国,逐步提高自己的威望,以达到威慑晋国的目的。公元前597年,晋军和楚军之间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邲之战,楚军终于在诸多不利的因素下打败了晋军,取得了中原霸主地位。
在争霸过程中,楚庄王为讨伐外族侵犯,曾北上打到周朝的洛阳,竟在周天子的境内大动干戈举行大阅兵。当时,在位的周定王惴惴不安,赶紧派大臣前去慰劳,楚庄王在接见周定王的大臣时,趁此故意寻问周朝的鼎有多大,有多重,言外之意是想暴露其取代周天子的野心。
不想,大臣却回答说:“统治天下的君王,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,国君有德,鼎虽小也重,国君无德,鼎虽大也轻。”这让楚庄王无话可说,不过,楚庄王的野心也是暴露无遗。注重仁义的宋襄公也好,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也吧,随着时间的推移, 都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楚庄王死后几十年间,楚国国力直线下滑,很快被晋国反超。至楚昭王之时,楚国几为吴国所灭,至此,楚国永恒的退出了争霸行列,楚国的霸业也已渐行渐远,名存实亡了。现今,我们只能在字里行间去感受当年春秋霸主叱咤风云,气吞如虎的雄伟气魄。
上一篇:白起肉是什么意思?
下一篇:秦国发家史竟如此励志
下拉更新...